您的位置:首 页 > 言情小说 > 我的系统不正经 > 我的系统不正经目录 > 章节目录 第三百六十一章玉不为鼎(第2页/共2页)
返回目录 | 加入书签 | 推荐本书 | 收藏本页

我的系统不正经 章节目录 第三百六十一章玉不为鼎(第2页/共2页)


****3*6*0**小**说**阅**读**网**欢**迎**您****

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,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。

夏、商、周到明清,从故宫博物院到台北故宫博物院,从民间的收藏到流失海外的国宝,玉鼎的身影堪称寥寥无几。

    安卓、IOS版本请访问官网https://www.biqugeapp.co下载最新版本。如浏览器禁止访问,请换其他浏览器试试;如有异常请邮件反馈。

    现在保留下来的玉鼎,也多是明清时候的作品,汉代和战国的玉鼎,堪称了无踪影。

    至于之后的宋代,更是不会制作玉鼎,因为战国和汉代以后,鼎这种东西就不流行了。

    只是到了清代乾隆时期,才出现了大量玉鼎,这是为什么?

    因为乾隆时期,已经从西方引进了现代加工玉石的工具,这样挖起玉来,才变得简单、方便。

    清代之前,为什么没有玉鼎?就是因为工具不行,制作不方便,太过费工。

    还有,这件玉鼎的铭文刻录的也不对。

    古代的鼎,不管是陶鼎还是青铜鼎,要是刻录铭文,都是在耳朵之下,绝对不会刻在耳朵上。

    而且就算刻在耳朵上,两只耳朵上的铭文也不会一样,因为鼎上的铭文是记事的,可不是装饰。

    这件东西应该是后方的,连清仿都不是。

    清仿,一般都是乾隆仿制,上面一般会留下乾隆仿古的字样。

    在清代,慈禧号称珍珠饕餮,还很喜欢收集翡翠。

    而乾隆就是玉痴,他在位期间,除了喜欢收藏字画,并在字画上不停盖章之外,就是喜欢玉石。

    没办法,这是他的功绩,当年为了安定西域,他的大军平扫整个西部地区之后,打通了和田玉的进货渠道,加上有了更好用的工具,这才让清代玉器达到最为繁盛的阶段。

    清宫仿古玉器,向来有“造化钟神秀”之誉,基本为宫中造办处制作。

    很显然,这一件不管看哪一方面,都不对,但是,这件东西看着太漂亮了。

    要不是因为这个,陈文哲哪里会看这名久?
>>>点击查看《我的系统不正经》最新章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