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 页 > 玄幻小说 > 大明文魁 > 大明文魁目录 > 章节目录 六百四十七章 得陇望蜀(第1页/共2页)
返回目录 | 加入书签 | 推荐本书 | 收藏本页

大明文魁 章节目录 六百四十七章 得陇望蜀(第1页/共2页)


****3*6*0**小**说**阅**读**网**欢**迎**您****

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,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。

    张居正通过左都御史陈炌,向天子奏请让林延潮复官。这政令此刻未下达,所以林延潮仍是丝毫不知自己已是官复原职之事。眼下他最关心的就是事功刊行,这对于他而言才是大事。若是事功刊兴办得好,那么下一步就可以顺势推动报纸,时报的行。如此自己这只小蝴蝶,终于看到掀起飓风的希望。若是不行,那么意味着林延潮文教战略有问题。活字印刷开启的欧洲文艺复兴,以及当今互联网之世引起的知识大爆炸。都告诉我们再先进的思想,再先进的明都犹如一个种子,这种子没有合适的土壤来承载,就不能生根芽。以林延潮计算,京师郭内郭外人口过百万,在大明是人口仅次于金陵的大城市,放到整个世界,也算是第二大城市。大城市人口高度集中,无疑有利于思想传播,而且社会分工明确,导致阶级差距放大。在京师里有这么多在朝京官,觐见外官,藩属使节,勋官贵戚,待试举人,坐监监生,游京生员,以及无数商贾。这意味着能读书识字的人远远过其他地域。换了文艺复兴前,那识字率不到百分之一欧洲,你办报纸试试看,绝对哭死。以林延潮估计,京师里能读书识字的人口,可达十几万之众。那么自己的事功刊,定以七日一刊,一刊八百份计,应该在容许范围之内。只要两百人里有一个人买自己的事功刊,那么就足够了,所以这里有成功的土壤。不过京城办刊,也有不利的地方,就是天子脚下,舆论相对不是那么自由。故而林延潮为何要在办刊时,扯张居正,申时行,张四维的虎皮,也是为了防止日后有人找碴。不过林延潮的担忧也是因自己一贯的谨慎。明朝文字狱不似清朝,而且后期更比前期开明,万历朝被后世一直讥讽为开创了中国无政府主义的先行,所以思想禁锢一词几乎在明朝不存在。在众人焦急地等候中,事功刊第一日行之结果马上要出来了。不少弟子都是焦急地在学功堂里踱步。这事功刊是否能一炮而响,关乎着事功学之将来,与他们也是休戚与共。与弟子们的焦急不安相对,林延潮则是身在学功堂旁的卷棚里,自己给自己沏茶,缓缓品茗,然后平静地等待着结果。林延潮闭目养了会神后睁开眼睛,桌上茶碗上的雾气悠然蒸腾,他拿着折扇轻轻摇了摇,端起茶碗轻轻呷了一口。茶香盈满口中,林延潮舒服地往太师椅上一靠,仰望着窗外的天边云卷云舒。若是没有俗事缠身,这会是一个不错的午后。这惬意的功夫只过片刻,就听得门外喊道。“售罄!”“售罄!”“不到半日全都售罄了!”外头赶来的弟子们擦着汗水奔走相告,原本焦急的神色,在大家的脸上一扫而空。真太好!弟子们鼓掌叫好。学功堂里奔出的弟子们,拥抱相庆。徐火勃,陶望龄,贺子明等人也是迎了出去,从在外赶回的弟子口中得知了销售的状况。然后三人脸上都带着喜色,一并来到林延潮所在的卷棚门前,正要叩门,林延潮从窗旁见了笑了笑道:“进来吧!”三人一并进入后,贺子明喜道:“先生除了三百分赠刊,其余七百份报刊不到半日即行售罄。”陶望龄道:“大明门外的书肆里,有声遥堂,文绘堂,五柳居等掌柜都侯在外面,说要与我们预购下一刊的事功刊。”林延潮闻言问道:“他们要订几份?”“声遥堂最多,说是要一百二十份,文绘堂,五柳居则是五十份和三十份。”林延潮向贺子明问道:“以你之见,要以多少价钱给他们呢?”贺子明道:“若有书肆代售,也省去我们雇佣刊童辛苦,而且声遥堂乃京城有名的大书肆,渠道很广。我看声遥堂可给两分八厘,文绘堂,五柳居可给三分。”林延潮点点头道:“善。”贺子明道:“先生,如按眼前而论,我们之前定得每刊八百份也是太少,以我看一千两百份,至一千五百份也是使得的。我之前问过孙匠人,以他制得雕版,一次印作两千份都不会浸纸走字,再多也不是不行,只是雕版时需用好板。”徐火勃道:“既是雕版印刷,那么一套板印得次数越多,那么成本就降得越低,八百份净得利三十五两,一千两百份?一千五百份又是多少?”“我看不过多久,大家都可以当富家翁了。”贺子明笑着道。几名弟子都是齐笑,室内充满欢快的气氛。林延潮笑着道:“不用,就定以一千份。”顿了顿林延潮又道:“你们并告诉众弟子们,若有人文稿得事功刊录之,以百字计酬,下一刊起,每名责编也可得薪资。”听林延潮这么说,众人都是大喜。事功刊大卖之后,即成为学功堂一份新营生。这也是事功学,时时贯之学以致用的话。从此以后,学功堂分作了两处。从学功堂开辟出了一院落。这院落是学功堂这间大宅子的外进,但却给事功刊一众编辑征作了办公所在。外进里的两间门市,以及三间厢房,都被征用。两间门市一间用以售刊,一间用以接待书商。至于三间厢房,一间为徐火勃,陶望龄二人的主编室,一间则为众编辑的编辑室,作为编辑排版校对之用,另一间则是财会室,由贺子明与两名弟子兼差。刊房一启用,学功堂的正门被征作了事功刊房正门,而要往学功堂去的弟子们,改走另一侧的单门,至于原先的正门则只为事功刊房出入之用。至于外进通往学功堂的大门仍在。事功刊一众编辑白日上课是弟子,放了堂则从事编辑之事。事功刊房里所有差事都由学功堂的弟子兼事,不从外面聘人,
>>>点击查看《大明文魁》最新章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