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 页 > 言情小说 > 我的系统不正经 > 我的系统不正经目录 > 正文 第一千九百三十二章南宋经典(第2页/共2页)
返回目录 | 加入书签 | 推荐本书 | 收藏本页

我的系统不正经 正文 第一千九百三十二章南宋经典(第2页/共2页)


****3*6*0**小**说**阅**读**网**欢**迎**您****

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,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。

以在兔,得兔而忘蹄;言者所以在意,得意而忘言。”

    因其两者差别不大,故合称“筌蹄”,也称为“筌台”。

    唐代李延寿《南史》卷 80《侯景》记载:“上索筌蹄,曰:‘我为公讲’,命景离席,使其唱经。”

    唐代姚思廉《梁书》卷 56《侯景传》记载:“床上常设胡床及筌蹄,着靴垂脚坐。”

    后来,这种器型又被用于在炭盆上烘烤衣被的熏笼。

    随着高型坐具的普及和人们生活习俗的转变,我国古代起居方式,逐渐从席地而坐转变到垂足而坐,家具也多从低矮型向高型过渡。

    再加上佛教文化东传,魏晋至唐代还流行一种圆形墩,这种类似两端大、中间细腰鼓形制的坐具多以竹藤编制而成。

    从形制上看,早期的墩大都为细腰鼓形,北魏晚期犹显瘦长,这与当时的审美和崇尚应有关系。

    其中一些圆墩不仅造型保留着熏笼的器型,并且在器表做出象征竹藤编织的纹饰。

    例如大同云冈、龙门、天龙山的北魏佛教石窟雕像,齐鲁益都北齐石室墓出土石质线刻画像、北周菩萨坐藤墩。

    到了隋唐,已有较多变化,但受佛教莲台影响,继续存在沿用腰鼓式坐墩的情况。

    例如西山王郭村隋代虞弘墓出土椁壁浮雕、长安王家坟唐代墓出土三彩梳妆女坐俑,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也有相类似的墩。

    (本章完)
>>>点击查看《我的系统不正经》最新章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