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 页 > 历史小说 > 春雨——大国绅商张謇 > 春雨——大国绅商张謇目录 > 章节目录 (结局)第113章 忽听春雨忆江南,尾声,后记(第1页/共2页)
返回目录 | 加入书签 | 推荐本书 | 收藏本页

春雨——大国绅商张謇 章节目录 (结局)第113章 忽听春雨忆江南,尾声,后记(第1页/共2页)


****3*6*0**小**说**阅**读**网**欢**迎**您****

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,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。

    4

    当年8月,李升伯代表财团正式接管大生公司。

    从人事任用,到管理制度,李升伯全心投入,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。过去“土产土销”的思路,也被调整为对外贸易。亦因如此,发展适应外贸的细支棉,便成了产业结构中最重要的一环。

    李升伯的改革,不仅获得了大生公司成员的支持,也赢得了财团的肯定。

    随后,李升伯向上海银行贷款,用以发展纱厂。

    张謇退居幕后,对逐渐转好的情形,默默称许。

    5

    民国十五年(1926),清明时节,雨纷纷。

    张謇拄着拐杖,立在特莱克的墓前,良久。

    当年所撰的墓表,一直有人擦拭,依然清晰无尘。

    张謇对这位永远年轻的朋友,亲自主持墓祭,以寄哀思。

    除了墓区,张謇又往不远处走去,那里葬着另一个故人——沈寿。

    张謇在墓前久久不去,话起了一人口述、一人笔录,创作《雪宧绣谱》的往事;也说起眼下大生公司的情状。说到最后,又叹道:“照我的打算,是要以实业、教育相互为助,所以纺织学校也是依傍纱厂来建的。只可惜,这些学校都仰赖于我兴办实业公司,但外界却对此无有所助,实业公司也就举步维艰。再后来,有些学校就开不动了。雪宧,我对不住你,女红传习所,也已停止招生了。”

    说罢,张謇更觉颓然,似这半生以来,所负良多,所失无算。

    在沈寿目前鞠躬,滞留好一时,才踏着杏花春雨归去。

    一路上,他幽幽地想,想那些江南的春雨,江南的风日。

    老杜说,“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。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”。一幕春雨,但能滋润一个长夜,便是一幕最知晓情意的好雨。那么,人呢?倘能在一个时代的长夜里,滋润渴慕自由光明的心灵,是不是,也算得上是一个曾予人们以希望的人呢?

    如此一想,心下便又释然几分。

    6

    “江昏不得月,暑盛独繁星。掠典偏难掩,摇风闪未宁。有人愁太白,无始满空青。岁已非吴越,占家莫狃轻。聚弱真成汉,沉忧独庶民。在天犹没浪,照地若为春。帝坐虚共主,农祥愿丈人。斗箕勿相笑,南北正烟尘。”

    题下这首诗,已是夜阑人静之时。

    回头一看,先前因照顾丈夫而疲惫不堪的妻,已经倦然入梦。

    甫一入秋,便传来江岸溃堤的坏消息。张謇顾不得病体,拖着酸胀的腿,与水利工程师们一道视视察江堤。纺织事业已后继有人,但张謇还想发挥一些余热,在这水利之上。

    哪知,寒气入体,回到家中,身体竟然僵得如冻肉一般,须得用热水来沃灌。

    张謇终于病倒了,一病就是二十余日。

    到了今日,正好是农历六月十八日,距离满月也只三天罢了。

    张謇勉力起身,遥瞰天边灿亮的星子,痴痴地想,人总说月明星稀,繁星无月,不知今晚是否有奇迹。

    看了半日,奇迹却并未发生,张謇念及军阀割据、治者悬虚的国情,心潮难平,遂提笔写下此诗。

    此时,他大概知道,这首感时伤己的诗,会是他人生的绝唱。否则,他不会不留下只言片语……

    尾声

    1926年8月24日,张謇病逝于南通,享年73岁。

    消息传出后,总统杜锡珪,以及社会名流蔡元培、梁启超、胡适、黄炎培等人纷纷致唁。社会各界2000余人至其宅致哀,南通全城下半旗三日,各个工厂、商铺停工半日,学校也停课三天。10月29日上午,人们在公共体育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。

    张謇的遗体于11月1日早上六时出殡,全城披挂黑纱,机关、学校、工商、军警俱派人送殡,沿路不断有人加入了送葬队伍,最后队伍达到了一万多人。他们目送着紫缎的灵柩缓缓而过……

    万人空巷送一人。张謇配得上这样的哀荣。

    张謇的随葬品极为简朴,只有一顶礼帽、一副眼镜、一把折扇,还有一对金属的小盒子,分别装着一粒牙齿,一束胎发。他的殓服,是大生纱厂所织的南通大布所裁制。

    但是大生纱厂的危机,并没有随着张謇的离开而消失。

    张謇的事业在晚年得以成功。那时的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,所以他才会迫不及待地想去实现自己的诸多理想。也正因如此,张謇的事业扩张的步伐过于快速,随着纺织业、垦牧业遭到天灾人祸的打击时,他的事业也陷入了困境。

    好在有一个李升伯。

    张建死后,李升伯经营大生一厂总共13年。期间,张孝若、吴寄尘配合李升伯的管理,还清了张謇遗留下的800万债款,建立了张謇生前梦寐以求的天生港大电厂,引进了240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丰田织机。一举扭转了张骞时期比较封闭的市场环境,使大生纱厂平安度过了危险的时期。

    正当所有人认为大生纱厂已
>>>点击查看《春雨——大国绅商张謇》最新章节